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及配件 > 维修保养 > 汽车美容行业具有投资价值及上市潜力的企业研究

汽车美容行业具有投资价值及上市潜力的企业研究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3 07:22   浏览 N 次  

第一章 中国汽车美容产业链分析

汽车美容行业的延伸:职业学校

近一年来全国陆续有汽车美容养护方面的职业技术学校成立,并且几乎都是汽车用品企业自己建立,从北京的京广通达到上海的派安,到在筹建学校的百援,建立汽车养护学校已经成为一个热点,成为许多企业发展战略之一。

汽车用品商家创办职业学校的原因:

1、巨大空缺的市场。汽车用品业内现状决定了成立学校的必然。汽车及相关行业在中国的突然爆发,引起一系列严重短缺和不足情况,人才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方面。汽车装饰中的防爆膜贴膜人才、汽车美容人才、汽车音响改装安装人才等更是极度短缺,根本无法满足正在蓬勃张扬的行业与市场,这一巨大空白的空间自然成为很多商家关注的焦点。培育人才,建立学校是势在必行。

2、快速受益的市场。教育是黄金产业,这也是众商家进行投资的重要原因。教育是投资最低,回收却最快的产业之一,尤其在目前汽车用品如此火暴的情况下,想在这一行赚钱的人们自然不会在乎那一点学费,而职业学校一期一批学员,速成速结业,既是学员的追求也是商家的目的。

3、企业多元化战略。对企业来说,多元化结构能不断扩大市场,汽车装饰职业学校又打开一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介入到人才教育的领域,企业又发展出一产业的支撑。同时职业学校能和企业自身充分结合起来,既利用企业自身资源,同时满足企业自身不断扩展的需要,并且在业内建立了品牌的权威性。

这一产业对企业可以说是益处多多,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育也是极大推动了行业发展,对个人来说多了生存发展技能,所以可以说这一延伸产业可以说是多赢产物。

第二章 中国汽车美容行业政策与管理体制分析

一、现状

现行的政府管理模式和法律法规体系还有着许多不到位的地方,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方式也存在较大差距,政策法规繁多,部分内容重叠矛盾,相对滞后于市场的发展。

1、管理职能分割过细,多头管理,规章繁杂

我国汽车行业的管理体制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与汽车产业、产品和企业相关的政府职能分别被若干部门“分兵把守”,形成诸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如在生产环节,汽车产业长期规划、产业政策、投资项目审批和产品准入的认证(“公告制”)职能由国家发改委行使;有关汽车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由各级国资委行使;生产企业所需进口零部件管理职能由商务部行使;国家重大汽车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管理职能由科技部行使。在消费和使用环节,汽车产品的国内贸易流通、进出口贸易、进口配额管理(属于机电产品进口管理范畴)等职能由商务部归口管理;新车注册与上牌、车辆年检、道路交通管理等由公安交通部门行使;养路费等有关道路使用税费的管理职能由交通部门行使;汽车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防治等由环保部门行使;产品的强制认证、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职能由技监部门行使;汽车维修保养、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职能由交通部门、建设和城市规划部门综合行使;汽车报废管理职能由各级政府“汽车更新领导小组办公室”行使;保险业务的管理职能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保监会行使。

以上管理职能分割过细,多部门职能交叉,造成“多头、多环节管理”。与此相对应的是,各部门基于自己的管理职能颁布各种政策规章,包括了产业政策、汽车产品管理、项目管理、生产准入法规、汽车污染控制标准、汽车税费管理、市场管理、进出口管理、使用维修和汽车报废等法律法规,形成了以部委规章为主的政策法规群。这些繁杂的政策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加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也加重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效率,这是我国目前汽车行业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管理职能重复,部分政策法规内容重叠矛盾

如在汽车产品认证中,新车上市要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家认证委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强制性认证,同时受《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3C认证管理》、《国家环保型式核准》等政策法规的调整。而公告认证、3C认证和环保认证有许多重复的内容,其中公告认证规定的检验项目总计为49项,3C认证规定的检验项目为47项,两者完全一致的项目有44项,也就是说,这两种认证的检测项目重复率达到了90%。企业所有的产品等于是做了两遍几乎一致的检测。

3、部分政策规章过于原则,配套法律法规未跟上,缺少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规范

如2004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了“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和“国家支持汽车、摩托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建立产品开发机构,形成产品创新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指导思想,并提到“国家将尽快出台鼓励企业自主开发的政策”,应该说自主研发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但实际上国家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支持汽车企业自主开发的政策,如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提出“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科研建设投资,凡符合国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规定的,可在所得税前列支”,但对于汽车行业,哪些投资项目可以在税前列支并没有明确。不仅如此,国家税务总局《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还对国税发[1999]49号文进行了修改,取消了第二条关于允许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规定,把近几年来一直在执行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取消掉了。

4、部分规章执行不到位,与现实有差距

部分法律和技术法规贯彻得并不彻底,执行力在实践中被打了折扣。如汽车排放标准,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5月30日发布的标准《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7691-2005)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装用压燃式和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的新型汽车必须符合第Ⅲ阶段排放要求,相关国Ⅱ排放产品的型式核准于2006年12月31日停止。按照规定,国Ⅱ排放的汽车新产品不能再上环保公告,而国家发改委至今仍然允许汽车新产品上产品公告。其原因在于,满足国Ⅲ标准的燃油不能在全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全面供应,导致了政策无法实施。又如小排量汽车解限政策,某些大城市对小排量汽车没有按时“松绑”,一些城市对小排量出租车运营方面的限制依然存在,更多城市在出租车选择车型时的取向则是毫无顾忌地“扬大(排量)”,六部门下发的通知在执行层面被打了折扣。再如汽车召回法规,当初召回法规颁布时厂家可谓诚惶诚恐,可时间一长,一例强制召回都没有实施,召回法规的威力大打折扣。

5、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如汽车产品的“三包”规定迟迟未出台、消费者维权艰难、汽车使用费用高昂并且手续繁琐。汽车“三包”规定出台的消息2001年就曾传出,2004年底《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公示征求意见。然而,自2005年以来,汽车“三包”规定如石沉大海。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仍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如某车主的新车刚刚跑了1000公里发动机就出现故障,大修一次后又跑了2000公里,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他想退车,结果遭到拒绝。在随后的一年时间内,他找了媒体、厂家、消协,还找了权威部门进行鉴定,结果仍然不能退换。《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的免责条款规定,“因消费者未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部分”以及“发生故障后,消费者自行处置不当,造成损坏的部分”不在“三包”的范围,对于何为“消费者未正确使用”、何为“自行处置不当”,草案中并未明确。在产品质量纠纷中,处于弱势群体的消费者必然处于不利地位。其次,草案还规定享有“三包”权利的主体仅为自然人,将公务车辆的产权人排除在外。再次,“三包”期限太短。草案规定整车“三包”有效期为2年或者4万公里;主要总成和系统“三包”有效期为3年或者6万公里,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三包”期限。如日本规定汽车质量保证期为3年或6万公里,重要部件为5年或10万公里。

消费者不仅在产品质量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要承担汽车使用过程中高昂的行政税费、办理繁琐的交费手续。现行机动车的年度费用一般包括年检费、年票费、车船使用税、保险费、养路费、路桥费等费用,而且还需要跑几个部门才能够办完交费手续,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的成本,还浪费了消费者的时间。

6、社会性管理政策法规缺失

汽车行业一方面是行政管理政策法规繁多,另一方面是社会性管理政策法规缺失。我国的汽车管理模式侧重于“事前”或“生产前”管理,忽略了“生产中”管理和“生产后”管理。政府管理赋予了“经济性管理”过多的不适当的职能,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设置严格的进入门槛,以此来限制生产者数量,减少国外产品和资本的冲击。期望通过对项目投资和产品准入的行政性审批来抑制“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保护民族汽车工业”,创造有利于“国家重点企业”的竞争环境,这不仅脱离了经济性管理的经济学本义,也增大了政府管理失效的成本。而与之相对,政府在汽车产业领域社会性管理职能明显不足,一方面是部分社会性管理存在多头管理、重复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是部分社会性管理仍处于空白状态。如产品质量立法滞后、与汽车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停车场规划法规空白、二手车交易规则不完善、诸多关乎公共利益的领域如环境保护、交通状况、能源供给等立法滞后于汽车市场的发展。

第三章 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第一节 有利因素

2004年汽车美容行业悄悄出现变动,一方面低层次的过度竞争使美容行业的某些地区出现利润下降,消费者投诉增多,在洗牌的过程中出现小业主破产等情况;另一方面国外汽车美容行业企业纷纷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北美专业汽车养护行业久负盛名的汽车兄弟牌系列汽车养护产品等进入中国。大量民营资本也开始关注汽车美容市场。

汽车美容理念有提升:在产品技术上,2004年开始汽车美容的产品升级更为迅速,概念性传播更为广泛。国内企业提出“星级美容”的口号,提出“泡泡浴”精致洗车等项目,给消费者以全新的理念,对于消费者来说,爱车的美容不再是街边词,给爱车美容进行了层次提升。

新技术传播迅速:汽车美容领域新技术出现非常快,2004“封釉”在汽车美容界传播非常快,后又出现“镀膜”的概念,并且在业界十分火暴,出现多种镀膜的产品。表明国内汽车美容也在迅速缩短与国外汽车美容业的差距。

商家逐渐冷静:在汽车美容的大市场中,许多商家只顾着进入,到2004年开始已经逐渐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汽车美容暴利时期逐渐过去,该如何认真看待这个市场,商家的逐渐冷静表明汽车美容也逐渐走向成熟。

第二节 不利因素

国内的汽车养护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营主体良莠不齐,缺乏相关全国性管理法规、统一的行业标准、产品和服务规范、完善的流通渠道、专业的技术人员、规范的技术操作标准等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一个行业在高速发展的膨胀阶段,难免出现鱼目混珠的局面,不成熟的市场和不规范的行业导致各种欺诈行为及假冒伪劣产品风行,坑害消费者并引发各类纠纷。

1、品牌杂乱、良莠不齐、品牌力度不强

在市场品牌开始增多的过程中,出现品牌杂乱,良莠不齐现象,许多商家为了谋取暴利,随便推出一些品牌,取个外国的名字,向消费者进行推广,由于汽车美容在国内还属于新兴行业,消费者以及相当数量的经营者对此都不了解,所以给了很多商家可趁之机。汽车美容养护品在市场上以国外品牌居多,其中有符合国际质量认证的优质产品,但也不乏假冒伪劣,甚至国外的垃圾产品,在国外几十美分、几美分的产品,进入中国终端市场少则数十元、上百元、多则几百元。同时,多数汽车养护企业还没有树立起品牌意识,在对品牌塑造和保护意识上不强,在受到外界冲击时,不能借助品牌的影响力来维系企业,减弱冲击力度。

2、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规范操作

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规范的技术操作标准是当今汽车美容服务市场的软肋之一。由于汽车后市场在中国兴盛发展速度非常快,而国内院校一直没有此方面的教育,造成了整个市场专业人才的极度缺乏,所以汽车美容技术操作规范化难以达到。汽车养护工大多是汽修厂的技工,仅只掌握一些基本的汽车机电原理,养护和美容产品的使用基本上是按说明书操作,养护工基本极少仔细去研究其工作原理。汽车美容养护的传授和更新速度也极慢,只能靠老技师的传、帮、带,不能适应市场上对养护工的需求。同时,汽车工业的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像电脑系统、电子技术在逐渐升级,对汽车养护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

由于汽车护理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只要有新品出来,一上市就很容易被模仿,抄袭,市场上护理产品同质化十分严重,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

4、养护企业对原材料的依赖性太强

汽车护理是一个很脆弱的行业,对成本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一般的小企业就难以为继。这使得汽车护理的生存受到一定限制。较高的油和天然气价格同时鼓吹了能源、运输、包装的成本,抬高了化学工业品的价格,导致原材料上涨,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同时汽车护理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一部分,非常受整车影响,整车数量的变化以及使用的频率,对护理行业都会产生波动。

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由于国家对这个新兴行业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加上消费者对这个行业缺乏了解,所以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一些东拼西凑的汽车美容用品,而这些汽车美容产品质量低劣,导致了因美容用品损害汽车的消费纠纷层出不穷。据中消协提供的数据显示,汽车售后服务投诉一直是汽车类投诉中比例居高不下的,而其中有关汽车美容的投诉又呈逐年递增趋势。根据调查,目前市场上许多汽车美容店是“无专业正规培训”、“无专业名牌产品”、无专业机械设备“、无服务质量保证”的四无状况。

目前,国家正逐步加大对汽车美容业的关注,加强宏观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以逐步实现对汽车美容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随着汽车美容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汽车制造业一样,我国的汽车美容业也一定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且随着汽车美容护理市场不断规范和人们消费意识的提高,伪劣产品将无处立足,无专业服务的汽车美容店若不改变现状也将会被淘汰。

第四章 中国汽车美容市场行业发展前景与市场规模预估

中国汽车市场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当年被许多业内专家公认为中国开始进入汽车社会。在汽车消费结构方面,家庭购买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中国从此将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良性的汽车市场。随着竞争的激烈汽车销售越来越走向微利时代,而汽车后市场则随着汽车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成熟而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目前,国内的汽车后市场比较混乱,还处于初期的调整和扩张阶段。但巨大是市场潜力和快速的增长速度,都给商家带来了很好的市场机会。市场开放后,多方力量在角逐国内汽车维修保养市场。随着国外汽车服务巨头的进入,汽车后市场竞争的激烈愈演愈烈。

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及服务意识

汽车制造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让汽车修理企业不得不投资购买先进的维修检测设备,这同样也给汽保企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实际门槛低、市场竞争无序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