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及配件 > 维修保养 >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新书研讨会(1)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新书研讨会(1)

luyued 发布于 2011-04-28 12:28   浏览 N 次  
由我公司策划,人民大学文学博士成思行先生历时7年撰写的呕心之作——《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一书于今年4月出版上市,在中国新闻界和媒体圈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为了进一步传承艾丰先生的实践精神,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多家单位主办,由北京广天响石企划机构承办的“艾丰意义与媒体人价值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在人民大学逸夫会堂隆重举行。现将人民网文字直播内容转贴出来,供大家学习、讨论。
“艾丰意义与媒体人责任”研讨会
[人民网传媒频道]:今天的会议正式开始。 [09:50]

[主持人]:大家早晨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意义和媒体人责任研讨会,本次是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龙荣四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广天响石企划机构主办。由北京广天响石企划机构承办。 [09:51]

[主持人]:我们感谢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以及承办机构,以及一本书和两个人,他们给了我们一条线索和一个机会。能够让众多传媒界资深的骨干,还有老领导、资深专家,还有未来的精英能够齐聚一堂,这造就了我待会儿不得不为大家宣布一个非常长的与会嘉宾的名单。虽然很长,我想分量很足,因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首先我非常荣幸为大家介绍本次研讨会的嘉宾与记者。 [09:51]

[主持人]:本次研讨会的点评人,他们都是新闻界的老领导和资深专家: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徐惟诚先生;中央电视台原台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主席杨伟光先生;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先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杨振武先生;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吴昊先生;人民日报原编委海外版常务副总编辑李德民先生;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先生;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皮树义先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先生;中国新闻出版报原总编辑张芬之。新闻战线杂志总编辑杨良化先生;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先生;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文定先生。 [09:55]

[主持人]: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参与本次对话研讨的主持人和七位嘉宾: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喻国明先生;山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清宪先生;中国经营报总编辑李佩钰女士;慧聪网总裁郭凡生先生;新浪网副总编陈志华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一个记者能走多远?——艾丰评传》作者成思行先生。 [09:57]

[主持人]: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保军先生;文联出版社社长李舒东先生;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联弟先生;人民日报理论部副主任,中国科技报副总编辑王直华先生;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中国绿色时报原社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孙利军先生;人民日报李舫女士、新华社国内政文室主任孙承斌先生;光明日报王大庆先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之声李跃强先生;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策划李琳女士;中央电视台生活567栏目主编周祚,半月谈杂志执行主编王永前先生;人民网史江民先生;中国县域经济报社社长许宝健先生;中国经济导报产经部主任苏永旗先生;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邓爱风,中华新闻报虞宝竹先生;南方周末林楚方先生;北京青年报李俊兰先生;新京报吴小晶;中国记者杂志吴长伟先生;新闻与写作杂志王卫国先生;还有艾丰先生夫人孙宁女士、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推进行动组委会秘书长艾宝良先生,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艾东云女士。 [10:01]

[主持人]:山东东营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本军先生;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研究总监艾丰先生秘书唐开彬先生;新闻出版总署周崇尚;千禧传媒副总裁卢斌;北京科联创新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万里;出版人杂志执行主编翁昌寿;中华民居杂志主笔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万军;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刘振峰博士,五矿集团王文创,长昌电子总经理锅运法;中国政法大学王永亮;军事世界画刊杂志执行主编刘振峰;时代光华副总裁于进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邓省根;王朋进、来向武;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杜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办公室主任甘光千,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办公室主任丁炎晶女士,北大出版社博雅光华编辑玉晶莹。 [10:01]

[主持人]:如果由于我们工作人员疏忽,有与会嘉宾名单没有被念到的,请大家谅解。在中午,我们为大家略备薄宴,大家在午餐的时候更好的交流。今天的研讨会得到许多媒体大力支持,我们感谢人民网传媒频道以及新浪网读书频道对本次研讨会现场的网络直播,同时感谢搜狐网读书频道、人民网等网络媒体。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师生们,今天的研讨会是你们的主场进行,非常感谢你们的欢迎,以及感谢你们热烈的掌声。 [10:02]

[主持人]:最后要介绍我自己,我是本次研讨会的主持人张雪,我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特别远,我不知道一个记者能走多远,但是今天作为研讨会的主持人,我走了很远,走到这里来,非常感谢,非常荣幸能够见到大家。 [10:02]

[主持人]:接下来用热烈的掌声有请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吴昊先生为我们做主旨讲话。 [10:04]

[吴昊]:各位上午好。在座的有很多是我的同事,是我的领导,还有很多是我的同学。能有机会在这里将几句话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我想替范敬宜同志、杨振武同志、陈晓川同志请假,老范病了,现在还不能出来,但是他已经打电话告诉我,对这个会,一个是表示他非常关心,而且他和艾丰是多年的朋友,表示祝贺。希望我们这个会能开好。杨振武同志是一个会非要他参加,他也没有来。铁嘴陈晓川,他是总编辑,离不开。这三个人叫我请假,我在这负责转达。特别是和艾丰同志请假。 [10:04]

[吴昊]:我一进这个门,有一个感觉,不是来开研讨会的,是来进考场回答问题的。回答什么问题?就是一个记者能走多远。我想这个问题是在座的每个人都关心的,无论是做过的,正在做的,和将来要做新闻记者的人,都面临着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记者能走多远。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呢?这本书,成思行这本书以艾丰的多半生作了回答,艾丰走多远,这本书就说他能够走多远。 [10:05]

[吴昊]:走多远,不只是一个时空的概念,更是一个思想的概念,一个成就的概念。艾丰走的多远,我现在还不能用很简单的话进行概括,不过我知道艾丰在当代记者中应该是走的最远的,我用了一个“最”字,我考虑过再用这个“最”字的,因为我觉得他不仅在新闻领域,而且在事业,在国家的发展,在很多理论领域,都有一个跨出一步的问题,不是达到顶峰,在一个领域跨出了一步,这是很不容易的。说艾丰有四“首”,他是首批高级记者,1985年,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首届吴玉章奖金获得者,首届全国质量工作卓越领导者获得者,还有一个,就是艾丰是在新闻界首个被称为经济学家的,而且也是自称经济学家的人,艾丰介绍自己,我现在是经济学家。我觉得新闻界敢出此狂言的人,艾丰一人,没有其他人。而且名副其实。 [10:08]

[吴昊]:艾丰这些年来,确实是在经济领域做了很深的探索,他的宏观论、微观论,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深刻的论述。他是经济学家,这是言之无愧的。艾丰究竟是什么家?他自己说是经济学家,还有人说他是社会学家、新闻学家、哲学家,我觉得艾丰可能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杂家,是通才,他在这些领域里都有涉猎,而且都有走出一步的,不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 [10:08]

[吴昊]:艾丰究竟走了多远?这是今天会议要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对我们当前的新闻界和我们国家的新闻事业,以及对我们更多的学科领域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一个问题。你能走的多远,你在这个领域走多远对我们的事业,对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影响,对后代会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今天谈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人大两个新闻学院一块主持这个会议,感到非常荣幸。叫我特地关注这个会议,一定把这个会议做好。这是我讲的一个事。 [10:08]

[吴昊]:再一个事,我讲我与艾丰。我和艾丰是老关系、老同学,先说知其名,我知道艾丰的名字,是1957年。1957年我离开了,差不多今年正好是50年,我认识艾丰就是1957年我们在“红楼”,我们俩都是首要要堆积财富,这可能是家里的心愿,但是反映我们那个时代。非常感谢人大新闻系,为我们同学,为我们新闻界在人大的学生,在这个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和总结,非常有意义。这是知其名。 [10:09]

[吴昊]:知其人,是因为三辆车。老艾是一个车迷,一天说他的车宝贝,最初就是报社的摩托,当时,他说,“要想死得快,就买一脚揣”,据说买了一百几十辆摩托车有一天晚上,9点来钟,他在争取时间,你不是说走得远吗?得有时间。 [10:10]

[吴昊]:第二个,就是老艾的“破拉达”,两万块钱买的一辆,现在说起来,你看大街上那么多车,北京不得了,300多万辆,我刚开始搬到30号院的时候,一辆车都没有,现在停的满满的,私家车这么多了,但是老艾买车的时候,第一辆买的两万块钱的,而且后来花了几千块钱修,这个破车也成事,也败事。 [10:10]

[吴昊]:成事,就是老艾用这个车办了不少事,败事呢,就是议论纷纷,人言可畏。就是老艾有车了,那时候看这个破车,就跟看凯迪拉克和奔驰一样。我给老艾推过这个车,因为熄火了。我再一次体会到,艾丰要走的远,要追求时间,还会顾着这个车。 [10:11]

[吴昊]:第三辆车就是我们搞“质量万里行”长春一汽赠给我们一辆捷达,这辆捷达是给我们跑“质量万里行用”的。这个会里面没人会开车,就老艾一个人会开车。结果后来,咱们国家“质量万里行”,老艾开一辆新车是怎么回事,又查,左查右查,最后给老艾解围的是,老范是会长,老艾是副会长,后边有常务副会长。就说老艾当常务副会长应该开始。最后常务两个字又弄走了。老艾最爱他的车宝贝。 [10:19]

[吴昊]:认识老艾其文,是从一篇文章开始,这篇文章就是写北京的水。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北京缺水问题述评”,我当时在二版当主编,我一看题目就震惊了,这样说的水的问题,我印象当中没有,这是第一个,而且看文章的内容,他说你可知道,为了保证北京供水,密云水库去年秋季已经停止向天津送水,为此,国家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到天津的水,你可知道为了保证城市和工业用水,京郊水库去年6月就停止给农业供水,1981年粮食减产1.6亿斤,大清县潞城公社因缺水减产一半。一吨水到我们这就是一吨稻谷,你可知道北京市,一般年用水量47亿吨,而1981年6月至今年6月这个年份,只有可用水32亿吨,欠水三分之一,件件事实告诉我们,必须重视水,必须重新认识水,不然是要受大自然惩罚的。 [10:19]

[吴昊]:同志们这文章是1982年写的。其中这个问题是1982年,请问1982年谁考虑水的问题,谁把水的问题提到这个高度来认识呢?再来看现在的情况,我冒然一句,北京最大的危机,仍然是水。去年,已经从北京、山西、河北调水,今年南水北调的工程不能完成,如果不能提前送水的话,北京要从河北调水,现在水库正在做准备。我在去年写过两篇文章,讨论北京的水,我当时是跟着老艾的思路来的,我们都看到建了这么多的高楼,修了这么多路,人口增加了这么多,这个会、那个会,将来北京的水怎么办?地下还有多少水?周边还有多少水?老艾是在1982年2月提到水的问题,那时候他什么官都没有,就是记者部的一个记者。所以我就从识其名、识其人、识其文逐渐认识老艾。 [10:19]

[吴昊]:我和老艾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是最长的。我们1950年认识,但是从在人民日报以后,经常在一起接触,这么多年,和老艾在一起,当然不能说意见都一致,也有不一致的时候,但是我们始终是合作的。从我对老艾认识来讲,我觉得我非常肤浅,不客气地说,我还没有认识老艾,就拿这本书来讲,有些事情我还是不知道,所以通过这个研讨会,讨论讨论老艾,讨论讨论艾丰能走多远,我们能走多远。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10:20]

[吴昊]:艾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老范同志的话讲,就是艾丰是一个“奇星”。现在国家星太多了,跳舞的、唱歌的、演电影的、电视剧的,还有“超女”,但是老艾,范敬宜说他是一颗“奇星”。老艾到黄山,写了两句话,叫“如此黄山不入岳,何谈世事说不通”。这个五岳当中,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五大山了,黄山如此美丽,如此雄伟,却不入岳。后来范敬宜写了一首诗,中央电视台广播说的是,中国黄山天下无山,黄山一出,天下无山了。我们希望今天这个会能讲好。谢谢大家。 [10:20]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钢先生为本次研讨会致欢迎词。 [10:21]

[高钢]:各位新闻界的学长,尊敬的各位中国前沿媒体的领军人物,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亲爱的同学们,欢迎大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这个学院,我觉得刚才吴老师讲的这一席话,更让我们看到了新闻学院的历史传统。1955年,这个学院建立的时候,大家知道,是北京大学当时的新闻系,燕京大学的新闻系,两条重要的新闻学脉进入了这个学院,今年的8月份,国家进行新一轮决策评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提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这一切都让我们格外珍视中国新闻教育的圣地,我们把这样一个会,安排在这里,我想是这个学院的荣幸。刚才吴老师讲的这些故事,他的整个讲话,整个的人物写作来讲,三辆车的道具,时事的穿插,讲到了艾丰老师目睹中国激荡的改革史,这样一个历程,我想对我们真的是重要的。 [10:21]

[高钢]:这个学院有几个办学思路,大家是有高度共识的。一个是我们希望整个新闻教育和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的实践相连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重视和各类媒体的战略合作。第二,我们真的是希望和支持新闻传播的现代技术行业这样一种前进。特别是在网络数字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觉得整个的技术,对于新闻传播的格局,已经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这一切,并且掌握其中的重要内涵。第三,我们觉得我们需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今天的中国已经日益密切的和整个世界连接起来,因此我们希望和世界新闻业和新闻教育业能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本着这些想法,我们不敢懈怠进行学科建设工作。 [10:21]

[高钢]:今天这么多我们的学长,我们的老师坐在这里,我们想再次有一个请求,就是把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实践经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输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课堂上来,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感受历史、感受前沿的过程当中,增长他们的专业智慧。我想,我们会不遗余力地为这样一个理想,能够尽我们的力量。 [10:21]

[高钢]:在这里,我们看到很多我们熟悉的面孔,我们也在感受着历史。薛老师,他当时处理我的很多稿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我想,可能说明一个教育的传承,今天,我觉得在座的有我们很多新闻学院的本科生,我特别感慨地说,有我们的很多博士坐在这里,我觉得,说明了整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同学们,对于一个记者目睹的中国历史,和记者行业,对于我们祖国和人民这样一种命运的重要作用的关注。我想今天这个论坛,一定会让我们感受到很宝贵的知识财富。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们的媒体精英们和我们的专家们,在这里我再次对大家光临这样一个学术研讨会表示感谢,也希望大家在新闻学院短暂的时光过得愉快。谢谢大家。 [10:22]

[主持人]:谢谢高院长。我也不多说了,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环节,也就是研讨交流环节。有请本次研讨会本项议程的主持人刘东华先生。 [10:22]

[刘东华]:各位前辈,各位领导,我今天真是特别高兴。我觉得我这个使命可能比较重大,我想还是抓紧时间,先把几位嘉宾请上来。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今天这个研讨会来的人物量级特别重,有中宣部的老部长、中央电视台的老台长,就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宣传和媒体的领导人,就是说标志性的象征性的基本上都到了,而且跨度特别大。不仅仅是新闻界的。 [10:23]

[刘东华]:维迎,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学界的旗手,两度获得中央电视台年度经济人物。像媒体研究研究领域的标志性的人物喻国明教授,包括童兵教授,包括经济学家出身成为企业家的,刚才说慧聪网,是慧聪国际集团的创始人、总裁。包括也是媒体人出身,现在在做宣传管理工作的王清宪,包括代表时代特点的新媒体新浪网副总编辑,跨度特别大,代表性特别强。所以我作为学生,作为后生晚辈,我这个主持也特别难。但是艾老师说过一句话,艾老师说,好的被领导者是善于领导领导者的人。我今天就在这里试着领导一下领导和前辈,宣布一下规矩。 [10:24]

[刘东华]:因为今天时间非常短,一共就一个小时。但是,我们这些人这么重要,量级这么重,所以,时间就特别特别的宝贵。台上这几位嘉宾,基本上就是每个人平均不超过5分钟。就是你的时间最多5分钟。然后这些评点嘉宾,老领导、老首长、老师,基本上就是评点和站在高处,随时可以发言,但是可能时间就更短了,每个人不超过3分钟。大家看到今天的主题是“艾丰意义和媒体人责任”,大家也知道,我们这个社会一度高举着意义,远离了意义,艾老师带着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尽到并且远远超越了一个媒体人的责任。 [10:24]

[刘东华]:现在社会在变迁、时代在变化,包括下面有多人经常有痛感,就是媒体的责任。如果我们的前辈这个责任承担的特别好,今天的媒体责任应该如何承担,当然今天这个时代要求更高了,责任承担起来更难了。所以我想现在让大家,刚才我也跟清宪说了,清宪是艾老师的嫡传弟子,又是媒体出身,现在又做领导,清宪先说。 [10:25]

[王清宪]:先向在座的各位老领导、老师们问声好。大家好。在这个会上,允许我作为艾丰老师的研究生,向这次研讨会的召开作出努力和心血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因为我当时不在北京,所以不能在前期的主要工作中出一份力。第二,也是想借这个机会,对艾丰老师20年来给予的教育、给予我精神上、学术上、做人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成为我自身的财富,我在这里表示感谢。 [10:25]

[王清宪]:东华给了我简短的三分钟,我想讲三句话,前两句话是对艾丰老师告诫我两句话的感悟,第三我想回答一下这个主题。就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现在的时代需要不需要艾丰这样的记者,这样的传媒人。第一句话,艾丰老师和我第一次谈话告诉我的一句话,做一个好记者,第一位的是他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才是他的才华。我就牢记这句话,后来我从事了记者的工作,在人民日报经济部工作了六年,深深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内涵。为什么需要社会责任,从一个记者个人的成长来讲,社会需要,就不用说了,从记者个人的成长来讲,采访是需要热情的,而热情可能因为各种因素使你背离,比如个人的爱好、个人的偏好、个人的兴趣,但是作为一个记者,不能靠自己的偏好、爱好、兴趣去保持一份热情,那份热情是不稳定的,是随时可以变动的,真正持久的恒定的热情来自于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这就是我想艾丰老师为什么告诉我这句话,尤其是在人民日报当记者的时候,对这句话感受更深。 [10:25]

[王清宪]:第二句话,大家都知道,艾丰老师有一句名言,叫做人民日报的记者要想总理所想的事情。尤其是在人民日报这样党报的集体,我深深感受到这个意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包含这三层意识。这句话也使我深深受益,它包括了你的理论视角,包括你政策的视角,宏观的视角,后来我在别的媒体当了九年记者,也有更深的体会,见到艾老师,给艾老师汇报的时候,我说我发表一下你这句话,一个记者不仅要想总理所想的事情,而且要站在总理的角度想总理所想的事情,想总理所想的事情就是解决我们关注写什么的问题。站在总理的角度去想总理所想的事情,就同时解决了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去切入的问题。我不知道,能不能作为艾老师的丰富和发展。 [10:26]

[王清宪]:第三句话,我们的时代,我们现在的传媒,还需要这样的传媒人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传媒的新时代给所有的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就更不用说纸介媒体、平面媒体提出的一个时代特点。我认为,包括我过去从事新闻编采工作,和到现在从事新闻媒体的管理工作,我得出的结论是,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讲,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来讲,要想竞争,真正在新的媒体市场格局的竞争下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尽你的责任,搞深度报道。因为我们利用过去的所谓速度,所谓短、快,传统媒体已经没有办法和网络竞争,你已经挤不进去了。我们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深度报道,开掘深度,理性的透视,可能这是我们的长处。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强化记者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的负重感。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10:26]

[刘东华]:清宪用他简短的几句话,又一次印证了他的确是艾老师的嫡传弟子。有一个规则,咱们这些点评嘉宾,随时可以打断,或者是发表见解,这是你们的权利。接下来,我想请喻国明教授,因为你站的比较高,别人都是在新闻方面的实践者,而你是研究者、眺望者,您来讲一讲。 [10:27]

[喻国明]:东华把我扶上去了,把梯子给撤了。这是很危险的。其实站的更高,在座的前辈们,和我们的师长们,在这方面站得更高,希望他们有精彩的点评。今天实际上是探讨以艾丰作为个案探讨新闻专业,到底作为一个记者,能够走多远。我觉得有两种方面,是理论上、逻辑上进行,概念性的探讨。再一个,一个一个的像艾丰老师这样的个案,去体会有哪些诱惑,有哪些选择,有哪些必须要经过的门坎。所以我觉得特别有意义,他给我们的回馈,或者给我们的资源,能够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人格力量,更多的情境,更多的情感,我觉得他是一种有温度的探讨。 [10:27]

[喻国明]:作为新闻专业的追求,事实上,也就是说新闻人、媒介人如何把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力量融入到社会发展进程当中去,这样一个课题,我认为从艾老师的实践当中,会非常明确地看到一个结论,就是你在战略问题的解决上,解决的好,那么在这方面,就能够走得更持久,更稳定,更坚定,更加坚韧不拔,能够达到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某种极限。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艾老师有一句话叫做“新闻是我的妻子,哲学是我的情人”。比喻的很有色彩。因为他始终是和哲学相伴而行的,有一种宏观的对于自己的定位,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有人曾经说过,一部人类文明史不过是人类面对自然和社会挑战不断应战的历史,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荣誉和职业价值,就在于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工作,把自己这样一种贡献融入到为实践当中的人们应战的状态当中去,为他们提供知识、智慧和信息的支持。 [10:27]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