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及配件 > 摩托车 > 【老子】的本来面目

【老子】的本来面目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3 07:42   浏览 N 次  
如今不少人正孜孜不倦地研究【老子】。目前所见的最古的【老子】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墓中出土的简书【老子】,其分为甲、乙、丙三组摘抄,它的内容完全包含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之中,可见二者源于同一本书,前者是摘抄本,后者为完整本。帛书【老子】的编次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现在人们引用【老子】,一般根据通行的【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八十一章【道德经】今本,而很少根据帛书【老子】,这就不可避免会曲解【老子】的原意。 比如黎鸣在【为老子伸冤屈,为国人开心窍】一文中,据【道德经】今本,把篇首两句断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认为:两千多年来,所有中国的儒家文人,都把老子这开宗明义、明明白白的两句经言解成了歪经,不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但据帛书【老子】,这两句经言只是位于帛书【老子】下篇的【道经】之首,并不是全篇的开宗明义。它的原话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按传统断句法应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如果照黎鸣的断句法,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也】字在古文中一般位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位于句中的情况很少,在句中也只表示停顿。【道非】【名非】,不是并列词组,它们之前不能用顿号表示,只能用逗号表示,那么按黎鸣的断句可省略【也】字,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而【道可】与【道非】、【名可】与【名非】相比较,没有必要在【道非】【名非】之中停顿,即加上【也】字。因此黎鸣对这两句经言的断句法解释不通。黎鸣如此断句的用意只是附会其三元论。 帛书【老子】的显著特点是:一,【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德经】是上篇,【道经】是下篇。二,不分章节。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这种风格,这反映了【老子】的本来面目。今存的【老子】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八十一章,这反映了后人根据需要对【老子】进行了加工改造。【老子】一书的其他版本还有很多,不仅有许多较古的刻本,如六朝人和唐人残本写本,还有唐宋元的刻石本,以及近人马叙伦的【老子诂】、蒋锡昌的【老子校诂】、朱谦之的【老子校释】等。而依据帛书【老子】可以改正其他版本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家明白【老子】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节的本来面目。 帛书【老子】分为甲本和乙本,帛书甲本是汉高祖刘邦称帝以前人所抄,乙本是汉高祖时人所抄。证据是甲本辨得清的二十二个【邦】字,在乙本中全部改为【国】字。这充分说明乙本有意避刘邦的讳,而甲本不避。汉惠帝名盈,文帝名恒,而【盈】字和【恒】字,在甲本和乙本都出现,甲本【盈】字有九个,乙本【盈】字也是九个。甲本【恒】字有二十五个,乙本【恒】字有二十九个。可见两个本子都不避刘盈和刘恒的讳。乙本避当朝皇帝之讳的意图是很明确的,它独避刘邦的讳,不避刘盈刘恒,也证明乙本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 【老子】内涵丰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是兵书,提出了【柔胜刚、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具体战术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与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也就是先让一步,使对方恃骄轻敌,从而后发制人。这种战术思想在【德经】中比比皆是,【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退)尺】。还强调【以奇用兵】,即【善行者无辙迹】,【行无行,襄(攘)无臂,执无兵,乃(扔)无敌矣】,自己不露行迹,拿着兵器就象没拿一样,使对方不知所措,从而克敌制胜。 然后在【道经】中,把具体兵法中以弱胜强的辩证法,引伸到普遍的抽象的理论高度;从人生论 、政治论的范畴提高到宇宙论 、本体论的范畴。因而直到今天,【老子】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2007/2/7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