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崛起的吉普车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2 22:47 浏览 N 次
引用
ali8840 的 二战中崛起的吉普车
ali8840
说起吉普车,人们一定会把二战中威震沙场的美军吉普车看成是吉普车的鼻祖。毫无疑问,仅以吉普名字的来历来考究,这无疑是正确的。那个年代的美军吉普因General Purpose(简称GP)而来,在英文里读着读着就转化为JEEP(吉普)了。事实上作为高底盘和高度越野能力汽车,吉普车的历史远不只于此。世界上第一辆四驱车是一九零二年荷兰司皮克尔兄弟制造的赛车,它是为赢取竞速比赛设计的,并不能进行越野驾驶。一九零三年戴姆勒之子保罗设计出世界上第一辆四驱越野车,这才算是吉普车起源的历史。然而在一九四零年的Willys出现以前,几乎没有“吉普”真正大量生产过,所以极易被人们遗忘。对于现代的四驱越野车而言,真正起引导作用的仍然是Willys吉普。不过不能忘记的是Willys是战争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为了抗衡德国人制造出的四驱军车。
一九三七年,德国生产了第一辆甲壳虫985cc风冷机后置后驱、四轮独立悬挂(全部拖曳臂设计,唯一一种可以高速越野的独立悬架)的汽车。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保时捷在甲壳虫的基础上研制出特别轻的Kuebel两驱车,仅重六百六十八公斤。它的后轮上加装了一级齿轮后,使得车高立刻升高五英寸,同时也有效地增加了扭力。另外Kuebel还装有限滑差速器LSD(世界上使用LSD首例),这使得Kuebel可以在非洲战场上勇猛直前,二次世界大战它共生产五万五千辆。
一九四零年,第一辆水陆两用的Kuebel诞生了。保时捷意识到军队需要高度可靠的小越野车,所以为车子加入了四驱系统和船体车身,车重八百九十公斤,最高速度每小时八十公里,在水里则依仗车后的三叶螺旋浆推动,车轮把方向,最高时速每小时十公里。这是一辆真正无处不达的小型越野汽车。然而它仅仅生产了一万四千台,迄今为止只有一百辆完整保存,其中有三分之一被博物馆和军事收藏家收藏,而在亚洲只有两辆。由于法西斯发动了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全世界人民都对此恨之入骨,所以战后许多德国军车都难逃被烧毁或破坏的厄运。正因为此,幸存下来的二战德国军车远比美军吉普少得多。
一九四零年,纳粹德国的铁蹄已踏遍了欧洲,战争的危险已威胁美国。德军高速的机动能力使美国军方感到了差距,尤其是装备的坦克和伴随车辆均不是德军的对手,因而加速了研制新装备的步伐。七月十一日,美国军方向一百三十五个制造商发出了研制一种轻型侦察车的招标说明书。车辆要求前、后桥驱动,带两速分动器。长方形车身,带可折叠风挡,三座。拥有大功率引擎,可装置一挺大口径机关枪。照明为防空灯。油浴式空气滤清器具有防水功能。刹车系统为液压刹车。全浮式半轴,最大高度四十英寸;最大重量一千二百七十五磅(最终修正到两千一百六十磅);最大接近角和最大离去角为四十五度和四十度。在坚硬的道路上达到每小时五十英里。四缸引擎要求长时间以每小时三英里的速度行驶不开锅。并要求在四十九天内完成设计并交付样车;含七十辆样车的总费用不得超过十七万美元。这样的条件使大多数公司望而却步,只有班塔姆、威利斯和福特三家公司揭标。其中班塔姆公司规模最小,只有十五名雇员。公司很清楚,美国军方一直在寻找一种轻型侦查车,而获得军方的合同将使公司走出困境。一九三八年,班塔姆制造了三辆车,交给宾夕法尼亚州国民警卫队试验。这三辆车运作情况良好,引起了军方兴趣,军方要求班塔姆公司利用这种底盘发展一种轻型侦查车。但是,四十九天的最后期限对每个公司都是一个挑战,即使在事隔半个世纪的今天也是这样。班塔姆公司聘请了来自底特律的卡尔.帕波斯特工程师和他的设计室承担设计。在了解军方的要求和期限后,帕波斯特拒绝了班塔姆的请求。在美国政府国家防务咨询委员会委员通用汽车公司总裁的游说下,这位天才的工程师才接受了挑战,并且在工作初期未向班塔姆公司索取报酬。一九四零年七月十七日帕波斯特和他的设计室开始工作。由于造出原型车的期限短,不可能全部新设计,全车的许多总成和零件都必需沿用现成的部件。他用了两天时间研究零部件承包商的问题:价格;性能;生产能力;交货距离,确定了承包商。 接下来的两天,设计出全套图纸。最后,用了一天时间估算了造价。七月二十二日,设计方案通过军方审查。一共只花了五天时间。一九四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手工制造的第一辆样车完工,被称作班塔姆侦查车。当日下五点最后交货期限前,样车开进了巴尔的摩市的军需采购团仓库。军方采购员立刻被样车征服了。军方的结论是:出类拔萃的设计,相信它会创造历史。军方对样车进行严格的试验,一共行驶了五千五百公里,其中铺筑的道路只有四百公里,其余的试验都是进行的越野试验。整个试验中样车表现十分出色,只发现了一些需要小修改的地方。军方宣布:车辆动力充沛,满足了所有的招标要求。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威利斯和福特的代表作为见证人参加了,样车也给他们了许多启发,从多方面影响了两个公司的设计方案。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十一日,威利斯公司的样车完成。一九四零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福特公司的样车侏儒也完成了。两辆样车也都顺利地通过了军方试验。军方要求三家公司根据试验结果对样车进行改进。经过改进后,军方分别 与三个公司签定了一千五百辆的生产合同。福特从一九四一年四月开始交货,班塔姆和威利斯稍后也开始交货。第一批车在美军中装备后,立刻引发了一场轻型军用车的革命。
战争期间同时生产使用三种型号的汽车,会带来后勤支援的不便。而且,三种车各有优点,军方都难以割舍。因此,军方立即委托威利斯公司进行标准化设计,综合其它两种车的优点。这种标准化的车就是Willys MB,一代名车最终诞生了。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美国参战。美国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车辆。美国政府要求威利斯公司放弃MB的专有生产权,许可其它公司按MB的图纸进行生产。军方选择福特公司为第二个供应商,生产GPW吉普。“W"代表威利斯提供的图纸。GPW和MB完全通用,但是,福特公司的GPW在一些小地方仍然保留了和MB的不同。首先,GPW前脸的垂直格栅条呈"U"型剖面,而MB的呈"O"型。其次,福特公司在一些零件上打上"F"标志,表示这是福特的产品。
而第一台吉普车的创始者班塔姆公司在生产了军方的合同一千五百辆和为苏联红军生产了一千辆后,整个战争期间没有再生产吉普车,而是为美军生产用于拖运坦克和重型装备的重型拖车。最终在一九五六年被出售。但是,班塔姆公司对吉普车诞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应该忘记的。
据统计,从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美国一共生产了六十四万辆吉普车,占整个军用车产量产量的百分之十八。其中威利斯公司生产了三十六万辆,其余为福特公司生产。为了便利运输,美国还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装配车间,就近为各战线提供车辆。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装配的车辆,主要供应南太平洋战区的美澳军队;在英国装配的车辆,提供给欧洲和北非的盟军;在伊朗装配的车辆,长途行驶过伊朗北部的荒漠和高加索山区,提供给苏联红军。据统计,六十四万辆吉普车中的百分之三十,即近二十万辆提供给盟军。向苏联提供了五万一千五百零三辆吉普车和七十万辆卡车。
一九四一年三月,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租借法案”,法案最主要的受惠国就是英国。应当说英国,包括英联邦国家的军队(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南、南非、印度)的轻型侦查车都是由美国提供的。一九四三年后美国开始装备自由法国的军队。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美国宣战后,中国军队也大规模的用美国武器装备,包括使用的车辆。
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吉普车的轮迹也遍及世界各地,从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到赤道附近的新几内亚岛;从北非的利比亚沙漠到缅甸的热带雨林;从欧洲良好的公路到泥泞崎岖的滇缅公路,为嬴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于"jeep"一词的来历,存在的各种说法也是很有趣的。最可信的说法是:"GP"的样车交到军方试验车场时,管理车场的美国大兵按照习惯要给每一种试验车辆取一个绰号,所以就按GP的谐音取名为"Jeep"."Jeep"来自一九三六年美国的一本读者很多的滑稽连环画“Popeye”(波沛).就是卡通片《大力水手》的初期版本。连环画中有一个既象猫又象狗的卡通动物,它的叫声是“Jeep,Jeep",因而被叫作---"Eugene the Jeep"(吉普尤金),一个“顽皮的,亲切的,擅长到任何地方和应付任何情况”的家伙,这个绰号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正规的名称反而被遗忘了。战后,威利斯公司敏感地察觉到这个名称中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在一九五零年抢先注册了“Jeep”商标,并配以“在强有力的吉普面前,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经典广告词,打响了吉普车的商战。美国政府自豪地宣称JEEP是真正能在全世界上任何地方行驶的汽车。
战后吉普被衍生出各种车型,可以拖大炮、拖货斗、做指挥车、空降车、高速攻击车、无线电车、无后助力炮车、救护车等等。吉普成为汽车历史上全新的种类。
- 06-08· 2011年 谁将开启杭派建筑艺
- 06-08· 杭派女装——“野麦”品
- 06-07· 第四届上海改博会开幕,
- 06-03· [文化|艺术软文] 户外音乐
- 06-03· 博冠企业简介
- 06-03· 博冠望远镜价格 博冠BOS
- 06-03· 博冠望远镜 天之骄子8X3
- 06-03· 博冠望远镜报价 博冠BOS
- 06-03· 北京博冠望远镜专卖店 博
- 06-03· 福州漳州三明莆田长缨在
- 06-03· 纪念上海博冠望远镜商店
- 06-03· 北京博冠望远镜专卖店
- 05-30· 万虹点读机F66 万虹F66点读
- 05-30· 烟台万虹保洁有限公司
- 05-29· 东方文化中的红色崇拜起
- 05-29· [转载](673)《美国刚果学者
- 05-29· 禅说庄子--达生 笫六讲 是
- 05-28· 2010年海峡西岸汽车博览会
- 05-26· 炒股与单车
- 05-26· 201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