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及配件 > 汽车 > 羊城汇众英

羊城汇众英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2 10:11   浏览 N 次  
羊城汇众英 同窗聚 作者: 东莞老村长 发表时间 2006-07-30 17:18:20 人气:101

在广州船校就读过的当年齐上武汉市的众同学,不少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已从内地转回广东居住和工作了,但众学友中仍有多位高才生,他们为国心红,服从国家分配,积极奉献,扎根异乡,娶妻生子异乡,成了异乡人。可他们乡音未改,乡情难却,一有机会,就急着回乡探望亲人探望旧朋友和我们这班旧同学。

2005年立夏日,家住广州的谭万利同学利用电脑之汇友网,通知我,说上海的江抗学兄回广东会友,也邀我出穗聚会。决定于五月十三日中午,在海珠区江南大道中的南海城海鲜大酒楼紫荆房联谊聚旧。昱日,我早早起床,专程入广州,回到四十五年前我长大成人和求学问的地方。

南海城海鲜大酒楼的紫荆厅早已开了,早已有主持人在此等候了,当万利与我步入该厅,江抗、杨国炎已出门口相迎,我们相互握手,寒酸几句。眼前身板挺直,头已谢顶的老汉是江抗同学?不是吧!我记得四十二年前他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俊俏小子啊。这时如没有杨、谭两友在场作证,我是不敢相认,我还依稀记得,1964年我在部队服兵役,训练大忙时接到吴庾生的来信,知吴庾生与江抭、张耀荣被派到上海工作之事。转眼,已是廿一世纪的第五年,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世事沧桑,众同学已是退休养老之时了。但举手投足之间不乏当年之风采,仍那样平易近人、热情有加、一见如故,我们才高兴地握手不放。

杨国炎与江是密友兼兄弟,此宴如杨自己请宴,他更是殷勤。十二点了,同学们一个个依时入席,我和万利最早到,跟着有陈伟华、郭金祥、萧文川、李远光、陆国雄、李远来。

同窗聚旧,代代相传,座谈往往是追忆过去,展望未来。我们的同学都是经过多场风雨洗礼出来的。人有先进和落后,现时已有人回马克思处报到了。现尚存者都是努力为党工作、为家庭发奋的,都曾创下优异的成绩,甚至立功受奖。武汉的众同学多从一个小小文员到工程师转高级工程师,从科技人员到当科长、局长,更有从政者入党,在党内任工厂的党支部书记、还有任工厂党委书记。这次列席者只少少十人,这几人中也有让我佩服的,他是陆国雄、李远光、郭金祥。他们退休后仍努力创业,更努力为友奔波,不计名誉、不求高薪,只图奉献,默默耘耕、精神实属可嘉,工作在上海的江、吴,也与李远光等同学一样努力,也为友人而忙碌。他们的身体好,富有朝气、有魄力更具有工作经验,是我学习的榜样。所谓能者多劳,他们为友多做事,收取少少报酬也是问心无愧的。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与华弟、谭兄都老了,均退休在家,已被时代淘汰了。现无工作可做,唯在家中呵护孙儿。闲時伟华临临文赋,我和万利各自在不同地方上街走走散步,还坚持老人学电脑,相互上网聊天。人已老了,鬼叫你身体差?鬼叫你无魄力?鬼叫你无本事去帮朋友工作?……现我们支的退休金是够养老过日子的,怎样?少了?不服吗?无法子。日子久了,已被时间冲淡了,虽心服口不服,讲出来谁听?只有老妻听。我们向友人发发牢骚,出出怨气,此是难免的,那又怎样?大家也只能附和一笑而已。至于老人身边手头不富,讲什么都无用了,节约几个月才聚会一次,再过几个月又聚上一聚,频频进行。去远地是不敢去了,怕客死异乡,总之老人是过得一日算一日,过得一年算一年,今时的儿女们工作要紧,也很少过问我们老人的私事。

老友聚会,都是自己的那班知己者,我们什么事都可高谈阔论,也任大家自由发挥,我们之间,性格皆知,正是言者免罪、听者无心,老人不吐不快,又爱罗苏,两个多钟的英雄宴飞快结束,暂告一个段落。另一段落是追随万利入谭家拜望师姐萧丽芬,大家在住地不够卅平方的师姐家中再畅谈,萧师姐的热茶频频递送,人们喝了一肚子水,更显友谊之光的美艳,茶水也帮大家消了中午的酒气。

众同窗在师姐处直坐到近黑才分开,此处聚会真很难得,郭金祥为见友,请假时还骗老板,不讲真话;杨国炎为见同窗,暂离不能起床的病妻;李远光为聚会专程从石井赶来;我为会友也从东莞入穗。人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散,那依依惜別之情,成就古语“人无不散之宴席”的铭句。

回家路上,回穗探亲的上海友人仍频现我脑海中,当年文静如处子的江抗,在几十年的风吹雨打,功成业就,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工程师,他与吴庾生在沪並肩战斗,更为同学们树了典范,正是君子固穷而志不穷。

上海市是个人间天堂,是世界消费者的高尚地,更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两位同学,他们每月的津贴费不多,不足两千元,可他们坚持住了几十年,到底有什么力量让他们树此恒心?比较一下我们广东的那些市民,实有天渊之別,此情此景更显江、吴的高风亮节,面貌可亲可敬。我又记起中午座谈時江抗讲过关于上海的楼价高昂,寸金尺土的事实。的确,今时的江、吴已拥有住房,妻儿均是上海居民,已习惯沪的生活,上海更比广东好,回家乡做什么?死了做个沪鬼也高尚。现下人贫点点又算什么?节约也过得很好,今后儿孙富贵不更好吗?想通后直令我肃然起敬。今天是改革开放年代,我在东莞也攀上了富裕路,还常唱沪行,可始终无下文,不及伟华万利对沪有常来常往之实。我要咬紧牙,实行想到就做。如无例外,今年十月金秋一定出发,一定去探望居住上海的吴庾生老同学,也顺路探望家居上海的江抗学兄。

东莞老村长2005-5-14

责任编辑:苍梧遥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