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及配件 > 汽车 > 吉利慢跑不是挨批的理由 车市发展要“戒急用忍”

吉利慢跑不是挨批的理由 车市发展要“戒急用忍”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5 06:01   浏览 N 次  

2010年,长城汽车净利润同比增长163.7%,从2009年同期10.23亿元上升到26.98亿元;2010年其汽车销量为36.3482万辆,同比增长73.2%。

2010年中国乘用车总销量同比增长33%,吉利汽车同比增长为27%,共计销售415843辆;2010年吉利汽车纯利润按年增长15.7%,为13.68亿元。

这是在上个月长城和吉利公布年报的内容,作为国内受人关注的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长城和吉利被自然的对比起来,很多的结论就是吉利有些让人“失望”,失望的第一反应就是吉利的股价在市场上跌了不少。

是吉利真的让我们失望了还是说我们对于吉利的要求过于高了,以至于有些爱的深,恨得狠?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吉利汽车2010年销量同比增长27%,低于整个国内市场的同比增长速度,但是这是否能成为我们批评或者怀疑吉利汽车的理由?

先看看美国汽车市场2010年的简单情况。

2010年,美国车市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缓慢恢复着元气。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轻型车销量实现11.1%的同比增长。其中,轿车销量同比增长5%,轻卡(包括皮卡和SUV)销量同比增长17.9%。

如果拿美国市场的汽车增长速度和吉利汽车相比,美国的汽车企业都应该关门大吉了。

也许有人说,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而国内市场2010年是何其的火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都不能快速增长,吉利一定是出现了问题。更何况同为自主品牌的长城有了70%的同比增长,增长速度是吉利的两倍还多。

痛苦来自于比较之中。2009年度,长城汽车公司轿车、SUV、皮卡三大品类齐头并进,累计销量22.5万辆,同比增长77%,其中国内销量同比增长达到155%。对比2010年的73.2% ,长城是否可以说为不进反对?

出现长城和吉利的对比,这很正常,对于吉利的一些小的批评也很正常。这就像一个家里的两个兄弟一起做生意,一个盈利多点,一个挣得少点,挣得少的难免要受到家长的一些教导。业内对于吉利的一些批评声音的存在,主要是对于吉利品牌期望过高了,让吉利有些压力。

自从成功收购了沃尔沃,吉利品牌一下子就世界皆知了,甚至被当为国内汽车品牌的在世界汽车市场的形象代表,一举一动自然是牵动人心。对于此次较低的成长,有业内说法是吉利正在走出成功收购沃尔沃的光环,在我看来这倒是一件好事儿。原因如下:

穷小子娶了阔公主,放到谁身上都有着不小的压力,更何况吉利的老大李书福了,这个一向以汽车狂人形象露面的大佬自然要和阔公主商讨商讨家法,寻求两方的和谐共赢之道。虽然收购成功风光无限,但是内部的协调必然牵扯着吉利的莫大经历,清官尚且难断家务事,更何况两个大的汽车集团的整合。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否则与沃尔沃的联姻就会成为坊间笑话,得不偿失。吉利的快速增长仍然需要时间,与沃尔沃的联姻短时间并不能让吉利一飞冲天。稳步增长符合吉利目前的发展状况,事情有轻重缓急,李书福应该很是清楚。

对于吉利汽车而言,吉利在经过2009年的快速增长后,正在进入一个沉淀的阶段。吉利汽车2009年全年营业额达到了140.69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年共销售轿车326710台,较2008年中增长了60%。看看这几个数据,并不比任何一个企业差,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发展的时期和阶段,对于长城而言,几年的打磨和积累,正是开花结果快速增长的时期,成功扭转了长城只能做皮卡、SUV的形象,也消除了业内对于长城不能做好轿车的疑虑。吉利则是趁着收购沃尔沃的东风,在进行着向高端品牌的蜕变,低点的成长只是一个“阵痛”罢了,吉利需要我们给出时间。

话说回来,有增长毕竟是好事儿,只是因为少了点就挨些善意的批评,吉利有点冤枉了。最近在看二月河的《雍正大帝》,雍正喜欢的“戒急用忍”四个字,用在当前的车市并不为过。

本文独家供稿网易汽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赞助商